《调研文章: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文章: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一)智慧是手段如何提高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已经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是否显著的关键所在。在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中,网络、数据、算力、算法是不可或缺的*项关键核心要素。其中,网络作为数字时代与电网、路网相似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城市有序运行提供支撑。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日常行为活动中逐渐积累沉淀,为价值开发利用提供了原始材料。算力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公共服务,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经不再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成瓶颈制约。而算法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技术手段,日益成为城市“智慧”的体现。信息化系统统筹管理、数据融合应用、城市大
2、脑功能开发、应用场景建设,本质上都是算法的创新应用。因此,算法创新应用的效果决定着城市的智慧程度,也决定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神经网络算法和强化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在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加速迭代,为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路径逐步成熟,未来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将出现质的飞跃。(二)城市是客体城市的功能正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趋丰富,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智慧化手段丰富和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技术赋予城市记忆、计算、决策的能力,使得城市这个有血有肉的“庞然
3、大物”真正具有了思考的功能。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城市系统将拥有辨别、交流、创造等更加高级的能力,接近甚至可能超越人类的智力水平。城市可以通过自组织方式合理调配资源要素,妥善应对潜在风险,保持自身机体健康,不断提升运行效率。现代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组织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自组织能力需要人的参与,并通过人的组织调度来实现。在智能交通、智慧养老、数字防疫等领域,已经涌现出若干智能化产品,减少了城市治理过程中人的干预,为城市自发管理提供了可行路径。但在技术和制度的双重制约下,当前城市的智慧化水平仍处于萌芽阶段,不足以支撑城市自发运转。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公共数据和城市算力有
4、效利用,日益成为当前破解“大城市病”的重点突破方向和前沿领域。(三)服务于人是目的以往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处理智慧和城市的关系,着重解决城市如何更加智慧的问题。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处理智慧、城市和人的关系,着重解决城市如何通过智慧服务于人的问题。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推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在政府部门的身份从城市管理者向城市服务者转变的同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已经从城市治理转变为城市服务。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满足人的需要,逐渐完成从“人管理城市”向“城市服务人”的转换。20*年*月以来,国内许多城市陆续推出的“健康码”,在为防控疫情发挥
5、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沉淀下了大量的人口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了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行程记录等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动态生成不同颜色的图像,既满足了疫情防控需要,也服务于市民正常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健康码”已经不再成为市民出行的通行证,如何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更好利用城市“健康码”现有的平台、数据和技术,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已经成为摆在有关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2022年*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新修订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提出了包含*项一级指标、*项二级指标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梳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外延提供了有益启示。综合
6、研判,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外延主要包含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数据治理、城市大脑和应用场景等若干方面,并仍将随着实践探索而不断丰富。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个方面重点举措,并通过具体措施保障各项举措有序落实。(一)优化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政务云网服务能力。促进关键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研究发布“政务外网网络质量评估指南”“政务云平台服务质量评价指南”等地方标准。高效有序开展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质量评估,为履行电子政务外网管理责任、落实运行要求提供具体指导,全面提升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管理和支撑保障水平
7、。探索推进政务算力资源统筹共享,建立全市政务算力资源一体化调度工作机制,开展算力调度试点示范,逐步构建全市政务算力资源一体化调度机制。积极推进市级“信创云”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推动ipv*(互联网协议第*版)应用规模化部署,加快政务外网ipv*升级改造。不断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应用效能。持续开展市级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统一开放平台优化升级,建设完善市级共享交换体系。持续提升市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公共支撑能力,推动同一账号单点登录服务覆盖全市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持续完善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测平台基础功能,进一步增强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网站业务运行管理和服务能力。守牢网络和数
8、据安全严密防线。强化网络、计算、存储、数据库及接口安全检测,做好关键环节、重要数据的闭环管理和加密存储。强化法规政策宣贯培训,统筹做好网络和数据安全自查和抽查工作,切实筑牢网络和数据安全防线。强化事前防控能力建设,优化网络和数据安全评估指标和手段,促进网络和数据安全检查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二)统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化项目投资效能加强系统建设运维服务支撑。增强沟通衔接,利用前期积累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案例,追踪信息化发展趋势,捕捉真实信息化需求,快速形成项目建设前期文本。统筹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运维技术力量投入,合理设置研发运维工作量,保持项目投资决策的连贯性,更好落实项目需求。做精做优
9、系统集中运维管理。强化集中式运维管理体系配套建设,统筹系统内容目录管理、应用支撑、用户服务、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实现项目管理动态监测、整体联动。落细落实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要求,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制定完善政务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标准、制度和细则,确保政务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强化政务信息系统统建共用。以前端综合应用平台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城市大脑”(以下简称“津脑”)中枢系统为支撑,坚持激活存量资源与统筹增量需求相结合,加强项目衔接,深化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形成数字化发展合力。围绕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用、跨部门重大项目建设、数据共享交换等实际工作需要,推动构建科学先进、层
10、次分明、管用实用的标准体系,以标准先行推动系统互联、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集约建设。建立项目技术审查、采购审查、年度计划安排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推进项目统筹关口前移。(三)加强数据治理,构筑数字时代城市发展新优势加强数据共享汇聚。归集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目录管理一体化。采用逻辑接入与物理汇聚多源途径,打通“目录数据系统”关联架构,形成“四清单一目录”。建立与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对接通道,回传国务院部门垂直管理业务系统办件数据。依托“津脑”数据中台和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编制政务数据目录,对接国家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级部门和区级共享交换平台。提升数据聚通效能。完善人口、法人、
11、电子证照、信用信息、空间地理五大基础数据库,构建一数一源、多源校核、动态更新、纵向贯通、横向连通的数据资源体系。结合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横向拓展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加强政务数据目录与政务服务事项的关联关系。畅通数据流通渠道,推动数据资源加速流通,助推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实现多事项合办、多部门联办、多形式快办。建设政务数据供需对接与异议处理系统,建立政务数据供需和异议在线对接模式,强化资源调度、异议处理、数据评价功能,实现数据资源供需对接异议处理闭环管理。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模式转变,从定制化数据转向非定制化数据,从数据供给侧主导转向数据需求侧主导,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和服
12、务水平。推动数据融合应用。通过开发单向接口、双向接口以及库表交换等方式,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利用,聚焦大数据应用共性需求,强化规范统一的大数据凯发k8网页登录的服务支持,提升大数据共性支撑产品能力的应用水平。通过数据共享共用或政府统一采购等方式,加强公共数据汇聚、处理和加工,促进数据顺畅融通,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充分运用现有平台能力,积极探索数据有序开发利用机制和路径,加快提升应用程序接口自主研发运维能力,练就大数据比对分析基本功。开展公共数据运营先行先试工作,以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为试点,加强实践路径探索。(四)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数字底座加强*“城市大脑”中枢系统建设。持续优化“*”中枢
13、系统功能,拓展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技术中台应用。充分发挥“津脑”中枢系统数据枢纽作用,推动政务数据按需汇聚、互联互通,提炼底层共享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津脑”中枢系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津脑”体系,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创新,打造综合应用数字门户品牌和群众办事“掌中宝”。全力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与中枢系统联接。按照“新建系统务必接入、存量系统逐步接入”的原则,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逐步利用“津脑”中枢系统完成政务信息系统协同,利用场景数据反向赋能“津脑”中枢系统智能化迭代升级。加快推动存量政务信息系统功能接口开发部署,持续推动基础性、通用性功能接口接入“津脑”中
14、枢系统,初步实现跨部门系统间协同联动。加强新建政务信息系统项目顶层设计规划,按照“应接尽接”的原则,提炼可接入共享功能接口清单,持续推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五)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以高质量场景赋能高品质生活精准助力城市高效能治理。依托“津脑”推动开展基层数据治理、城市运行态势监管、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为基层开展文明促进、扫黑除恶、风险排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保障,有效推动“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构建全市空间数据底板,面向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拓展cim 应用。持续加强“互联网 监管”事项标准化建设和经验推广,推动建设标准规范统一、上下协同联动、业
15、务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打造数字化社会生活。持续为小学入学报名“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军人退役“一件事”、基层健康共同体数字“云服务”、一键护航等应用场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主动服务“交通治堵”“安全驾驶智能管”“普惠金融”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动“一码通行智慧港”“违章停车柔性执法”“无障碍出行”等场景接口开发。探索后疫情时代“健康码”服务拓展。探索后疫情时代*“健康码”应用拓展方向,服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优化完善健康码数据资源底座,依法依规构建一批业务库、主题库、专题库,为探索医疗卫生、出行消费、政务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撑。三、新型智慧城市建
16、设的进展和成效通过不断加大力度持续探索实践,*在夯实数据基础、创新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设城市数字底座、丰富拓展应用场景等领域取得良好成效,打造形成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云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已有*个市级政务部门*个业务系统上云,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服务支撑、安全保障等共性基础设施的集约共享。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显实效,完成市电子政务网络核心节点搬迁及网管平台迁移、*家中央驻津单位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联网组网、市人社局“*”系统专网迁移工作。做好政府网站集约化工作,强化公共支撑服务。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累计注册用户*万人,接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业务系统*个,推进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新增数字证书*余张。(二)信息系统管理模式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以“津脑”中枢为中心、政务信息系统为支撑、前端综合应用平台为触达界面、应用场景为牵引的高效协同政务信息系统体系。以基础能力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梳